站群导航

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站群

县区政府站群

  • |
  • 无障碍版
  • 手机版
  • |
  • 微信官方微信
  • |
您的位置:首页 >药都资讯>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网络中国节·春节】过春节,咱东北传唱着这个歌谣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2-09 12:16:16 浏览次数:

  春节期间,很多地方都有特有的民俗文化,咱东北的歌谣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一起来看看!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杀灶鸡,

二十八贴窗花,

二十九去打酒,

年三十包饺子。








  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很多地方有着吃糖瓜祭灶王爷的习俗。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返回天庭向玉帝禀报你家的情况,于是,家家户户都用糖瓜来祭灶王爷,让他嘴里甜甜蜜蜜上了天庭只说好话,以讨来年越过越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二十四扫房子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传统年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中国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

  二十五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古代“豆腐”与“头富”谐音,寄予了人们新年要富贵的心愿。有人说,“豆腐能治中国人的乡愁。”春节盛宴即将开始,菜单上怎能少了传统年味豆腐。

  另外,说起“磨豆腐”,实际上是人们准备春节期间必备“年货”的开始。农历腊月二十五,农村有句俗语叫“赶得上杀猪,赶不上磨豆腐”,意思就是磨豆腐要趁早。

  二十六炖大肉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六的传统民俗是“炖猪肉”。

  炖锅肉,一般按而言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炖猪肉,昔日香飘一条胡同,如今香飘整栋楼房。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

  二十七杀灶鸡

  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讲究的。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因为鸡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另外,老理讲究初一不能动刀,所以,这些东西当然也要提前准备好了。

  二十八贴窗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贴窗花。窗花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是一种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窗花是一种典型的通过镂空雕刻技法制成的工艺品。早在纸尚未出现以前,这种技法已经被运用于金箔、皮革、绢帛以及树叶上。贴窗花起源于我国汉朝至南北朝之间,唐代进入大发展时期。一开始贴窗花迎春的时间是在每年的立春节气,到了宋、元两代以后,这个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

  二十九去打酒

  在以前,人们要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提着瓶子去打酒,这也是节前最后一次准备年货。买来美酒,配上佳肴,在鞭炮声中全家人把酒言欢,年味才真正浓郁起来。“‘二十九,去买酒’,这句民俗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置办零碎的年货。腊月二十九是农家准备年货、“拾遗补阙”的一天。到这一天,该准备的年货基本上都准备好了,只剩一些零碎东西需要买。而“去打酒”这些话看似简单,却又有很深的道理。比如一些食物,准备得早了容易放坏,如果准备得太晚到时不一定能买到,选在二十九这天置备那些零碎但也必不可少的年货刚刚好。

  年三十包饺子

  大年三十不仅要包饺子,也要吃饺子。俗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明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这天的饺子,要在除夕的时候吃,不仅有家人团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在元明时已经形成。《明宫史》就记录过过年吃饺子的食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