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工业基础的乡村到产城融合的新城——高新区40年协同发展打造城市转型前沿阵地
如今的本溪高新区,拥有人口11万人,各类医药相关企业126家,大中专院校6所,形成了以生物制药及疫苗、高端仿制药及化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食品和保健品、医药相关配套和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医药健康产业。但时间回溯到40年前,高新区所在的这片土地上最常见也最具标志性的场景却是一片片农田,没有人想到这个没有丝毫城市模样和工业基础的地方会成为本溪转型升级的前沿阵地,但这样的变化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这里。
高新区前身是1993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1月,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做强做大医药产业”的重大决策,从此,高新区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并在2012年正式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
作为第一批来高新区投资建厂的企业家,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对高新区的变化是最有体会的。10年前,该企业负责人到高新区考察选址时,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雨将他和两名政府工作人员浑身上下浇透,用当事人的话说就是“连个避雨的地方都看不到”。如今,当初那个无处避雨的菜地已经变成了辽宁药联的厂区,泥泞的垄沟变成了宽阔的马路,企业所在的区域也集聚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医药企业。
目前,高新区成功集聚了医药产业项目126个,包括上海医药、上海绿谷、华润三九、恒康(四环)药业等多家国内医药百强、上市公司和世界医药50强企业日本卫材、韩国第一大处方药生产商大熊制药等国际知名企业。在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有超过半数是高新区企业。
产业集聚带来了经济发展,也惠及了生活在这里的百姓。高新区祥和社区书记陈英刚参加工作时只是一名乡村代课教师,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当起了村干部,随着高新区的发展,她的身份又慢慢的变成了社区干部。而当年她所服务的那些村民也因为动迁征地和产业发展,放下锄头变成了社区居民,进入工厂成为医药产业工人,开启了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用陈英的话说:“从村民变成城里人,人还是那群人,但生活却是越来越好了。”
发展提升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落户。10年前,高新区开发面积仅有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万人,基本没有一条园区内部道路,房地产面积仅有30万平方米。如今,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高新区完成了道路、供电、供水、供热、通讯光缆、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百余项工程建设,建设道路70余公里,铺设各类管网410余公里,完成基础设施配套40平方公里。
吸引人们来到高新区落户的不仅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教育事业的快速推进。多年来,高新区在仅有1所中学和几所村镇小学的基础上,成功引入了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本溪校区、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溪校区、辽宁科技学院、辽宁医药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医药相关高校,基本形成了医药结合、中西结合,涵盖中专、大专、本科的医药类专业化教育功能区,初步建立了医药基础创新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